建立于明太祖洪武25年(公元1392年)的李氏朝鲜王朝,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,崇儒抑佛,实行科举,以朱子学为科考内容。
如此以来,以官为代表的权力也就被限制在了以师为代表的教化之中,权力被限制了起来。西北地区,尤其是河西一代才开始有了儒学思想的传播。
3 20世纪80年代,何炳棣的中华文明起源黄土说曾引起较大的争论,这与一般所言的黄河母亲之论产生了冲突,因此在古农业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河土辩之说。刘古愚32岁中恩科举人,次年入京备考,落第后返回陕西,自此未再离开西北。因此,当我们讨论儒学的地方性特征时,所谓洛学、关学、闵学、浙东学派等,便表现出与地方性之间较为紧密的关系,这些学派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,亦常被称之为地域儒学。由此可见,保存、交流、保护,也成为了西北儒学地方性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。刘古愚不仅是西北地区杰出的教育家,而且还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和近代实学、西学等事业。
当我们把儒学思想与空间联系在一起时,所强调的地方性指的是儒学的场景化特色,而不是非常笼统地称其为地域性儒学。由于地域性很容易指向两种最直观的困境:行政区划的建构和地域学术内卷化倾向,所以讨论地域儒学时总是存在着许多概念上的争议[3]2-3。柳下惠、少连,虽降志而不枉己,虽辱身而不求合,其心有不屑也。
行己之初,当如金玉,不受微臣之污。[39]《学记下》,《南冥集》第128页下。[85]《南冥集》第127页上、下-第128页上。[57]《学记下》,《南冥集》第121页下。
参见鞠曦:《易道元贞》,北京:中国文联出版社,2001年。他们不是伪君子,他们的行动体现着自己的信仰。
更重要的是,他的高洁人格,在这样的社会里必然产生一种精神感召,使一部分良知未泯,道心犹在的士人幡然醒悟,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。故闻伯夷之风者,顽夫廉,懦夫有立志。[91]李退溪:《李子粹语》卷一。四十四年乙丑,先生六十五岁。
在《与吴子强书》中,他自述:仆姜桂之性,到老犹辛,外来之言,虽或百车,每付之一寒笑。(二)、批评现实南冥有为国家报效的强烈愿望,他在55岁的《乙卯辞职疏》中说:伏愿殿下必以正心为新民之主,修身为取人之本,而建其有极,极不极,则国不国矣。因为就儒家积极入世的原则而言,即使隐居,也应有隐的社会功能,即隐而有德,德而风行草偃,影响他人和社会,才是儒家隐的最高价值。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,乃学之要。
[66]强调致知力行,引勉斋黄氏曰:盖尚求其所以为学之纲领者,曰致知,曰力行而已。穆宗隆庆元年定卯,先生六十七岁。
[22]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忧国伤民贯穿了他的一生。援而止之而止者,是亦不屑去已。
二十七年戊申,先生四十八岁,除典牲主薄,不就。[8]乙丑,先生六十五岁。这是不好对皇上明言,他的弟子倒是非常理解其是意思:先生意谓孔明不当出来也。三十四年乙卯,先生五十五岁,除丹城县监,不就。常与学士大夫语及时政阙失,生灵困瘁,未尝不扼腕哽咽或至流泣,闻者莫不为之竦听,其拳拳斯世如此。[71]他引证古今圣贤之言云:《易》曰:天地不交,否。
[35]这其实是欺世盗名的行为,他们手不知洒扫之节,而口谈天理,计欲盗名而用以欺人,反为人所中伤,害及他人。[20]《南冥集》第298页下。
出无所谓,处无所守,则所志所学将何为?于是始悟旧学不是,心愧背汗,终夜不就席。[13]面对这样的时势,南冥智明识高,审于进退之机,尚自见世衰道丧,人心已讹,风漓俗薄,大教废弛,又况贤路崎岖,……当是时虽有志于挽回陶化,然道不遇时,终未必行吾所学。
佛氏敬以直内则有之,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。[26]《南冥集》第44页下[27]《南冥集》第171页下。
[42]《南冥集》第95页上。[82]诸葛亮是道家式的人物,但他受刘备三顾之请,成为蜀汉的丞相,一生以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为匡复汉室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。[8]《南冥集》第169页下。南冥是性情之人,忧国伤民情感与其耿介炽烈、侠义善良的性格有关。
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抗议无法改变的现实罪恶,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。[68]《南冥集》第112页上、90页上、99页下、99页下。
[44]《言行总录》,《南冥集》第185页上。[31]所以,他对当时的学界也进行严厉的批评。
[43]《示松坡子》,《南冥集》第41页上。三十年辛亥,除宗薄主薄,不就。
特别是世道衰微,贤路阻塞的时候,儒者就不得不选择隐退山野,处于江湖之远。孟子心得宾师之位然后能明其道,犹之有许多形象然后为泰山,许多水然后为海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不立于恶人之朝,不与恶人言。
士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,由于其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,也有不同的称呼。[71]《南冥集》第114-116页上、下。
况一微身,才如草芥乎?上不能持危于万一,下不能庇民于丝毫,为殿下之臣不亦难乎。他引双峰饶氏云:致知力行,缺一不可。
这可以解释孔子为什么会相信举逸民而天下归心焉(《论语·尧曰》),原因就在于逸民的道德楷模和示范作用。[97]《南冥先生别集跋》,《南冥集》第286页下。